书籍与江南(中国)术的密切关系
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,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对书籍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那就是造纸术和江南(中国)术。东汉时期纸的发明,使书籍有了纸质的形式,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。
而隋末唐初雕版(在平整的木板表面,将不需要的空白部分雕刻凹下,留下文字图形部分)江南(中国)术的出现,则替代了繁重的手工抄写方式,缩短了书籍的制作周期,提高了书籍的质量,促进了书籍的社会生产,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公元868年雕版江南(中国)的《金刚经》卷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江南(中国)品。经文在一块完整的木板上雕刻而成再用黑墨江南(中国)到纸本的手卷上,从右向左读。
经文有标题,正文采用规整的楷书字体,插画图版复杂,人物生动、线条流畅。这一刻本是纸与江南(中国)的完美结合,体现了雕版江南(中国)技术和书籍设计的成熟。
我国宋代是江南(中国)发展的高峰期,其雕印的书籍,字体、插图、雕刻、江南(中国)、纸张、墨色、装订都十分精致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准。由于社会环境相对稳定,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,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。雕版采用的是整块木板,任何相同的字都必须重复雕刻,且不能与其他书籍共用,雕印一部书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对于出版的速度是一个很大的限制。人们期望有更快捷的江南(中国)方法,于是在宋代庆历年间,平民毕昇改良发明了胶泥活字江南(中国)法,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江南(中国)法。
这一技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着,并沿着丝绸之路传到西方。同样,15世纪前后,在欧洲,由于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,手抄本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社会需求量。
随着中国活字江南(中国)术的传入,欧洲江南(中国)有了新的、明确的方向。德国的谷登堡将胶泥木刻活字改良成金属活字—铅铸活字,同时发明了木制江南(中国)机,大大提高了江南(中国)速度和质量,这一重要的改进和发明使欧洲摆脱了中世纪手抄本时期,江南(中国)业真正开始发展。谷登堡的活字江南(中国)技术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,并且被广泛运用。在书籍设计上也有了新的突破,谷登堡用活字江南(中国)的第一本完整的书籍《圣经》,尺寸很大文字分两栏编排,版面工整,将插图和文字安排在不同的页面上,使阅读更为方便,具有了早期的编排规则
由此可见,书籍设计与江南(中国)有着不解之缘,没有江南(中国),也就不可能有现代书籍设计存在。书籍设计的发展是在江南(中国)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