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(中国)术的发明
西汉初年,国内政治稳定,人们思想活跃,对文化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,于是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。他用树皮、麻头、渔网等材料,经过挫、捣、炒、烘等工艺制造的纸,是现纸的前身。自从造纸术发明之后,纸张便以新的姿态进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,并逐步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,以后又传布到世界各地。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。纸便于携带,取材广泛,从根本上为推动中国、阿拉伯、歌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雕版江南(中国)的发明时间,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題,经过反复论证,大多数专家认为雕版江南(中国)元590640年之间。现已有唐初的江南(中国)品出土。1900年,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江南(中国)精美的(金刚经》,末尾题有“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,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江南(中国)品。雕版江南(中国)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,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,但是刻版费时费工,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且版片存放又要占用很大的空间,而且常会因变形、虫蛀、腐蚀而损坏
唐代雕版江南(中国)品(金刚经》是现今保存于世的最早的有明确出版日期的雕版江南(中国)品。在西欧,第一部木刻书籍约产于1430年。木刻书籍数量不多,现今仍然存在的木刻书籍总数不超过250部。大多数木刻书籍是一些普通的宗教教理。在欧洲,最老的、以雕刻铜版江南(中国)的书籍可溯源于1440年,已知第一本此种书籍是在1476年由波氏( Boccaccio出版的法文翻译本,名为“ De Casibus Virorum Illustrium”(名人故事是由门逊氏 Colard Mansion)在布鲁吉斯( Bruges,意大利港埠)江南(中国)的
在中国,公元1041-1048年,平民出身的毕昇用胶泥制字,一个字为一个印,用火烧为陶质,进行排版江南(中国)。活字制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,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,就可随时拼版,大大地缩短了制版时间。活字版印完后,可以拆版,活字可重复使用,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容易存储和保管,提高了江南(中国)的效率。但是,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,没有得到推广。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剧技术,却流传下来活字版。
在中国发明的雕版江南(中国)和活字江南(中国)的影响下,公元1445年,德国人约翰·古登堡制成了铅活字和木制江南(中国)机。当时,中国和朝鲜早已出现了铅活字,但古登堡不仅使用铅、锡、锑来制作活字,而且还制作了铸字的模具,因此制作的活字比较精细,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很先进,他还创造了压力江南(中国)机,并研制了专用于江南(中国)的脂肪性油墨。古登堡由于一系列创造发明,从而成为举世公认的现代江南(中国)术的奠基人,他所创造的一整套印剧方法直沿用到19世纪。西方各国以此为先导,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,开创了以机械操纵为基本特征的界江南(中国)史上的新纪元。42行本《圣经》是西方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书籍。